【现象描述 】
在多用户小区吞吐量测试中, 出现个别终端SCG Failure掉线较为频繁的现象。
【问题分析 】
1 、首先, 检查SCG Failure的原因。
检查测试log时发现SCGFailure的原因为RandomAccess Problem。
2 、然后, 进一步查看终端发起Random Access的原因。如下图, 可见终端发起RACH的原因为CONNCTION_ REQUEST和
UL_ DATA_ ARRIVAL, 结合多用户的测试场景, 可以确定终端此时是因为需要进行上行传输而未申请到SR, 只能通过RACH 来 申请UL_ GRANT。
但是RACH 会有一定的概率出现MESSAGE 4 Timer Expired导致失败。
具体过程如下: g NB 给终端下发短周期 PUCCH SR 资源, 且配置了 SR 最大允许发送次数, 如果 SR 最大允许发送次数设置较小, 而 接入较 多用户时, 终端得到上行调度的时延会显著增加, 容易导致SR 发送次数达到设置的最大允许值。此时终端会释放PUCCH SR 资源, 并通过 RACH 向 g NB 申请 UL grant。当 RACH 次数增多, g NB 上行调度压力增大, 引起其他终端出现 SR 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值的概率增大, 形成恶性循环, 从而产生终端会出现多次 SCG Failure ( Random Access Problem) 的问题。
【解决方案 】
针对多用户接入场景, 网络侧配置合理的SR最大允许发送次数, 如将
8 / 16变更为 32 / 64 。
【效果评估 】
网络侧配置合理的SR最大允许发送次数后, 问题解决, 多用户小区吞吐量测试中, 终端不再出现SCG Failure的问题。
【后续建议 】
面向未来5 G 商用, 根据终端用户数, 配置合理的SR 最大允许发送次数和 PRACH资源, 在小区吞吐量和用户公平性之间获取平衡。
用户面时延较长问题
【现象描述 】
空口时延平均值在17 ms左右, 时延较长。
传输 + 核心网 部分时延较长, 平均值10 ms左右。
【问题分析 】
5 G端到 端用户 面时延主要分为空口时延( 终端至基站) 和传输+ 核心网
两部分。其中空口时延与终端处理能力、子载波间隔、帧结构、调度方式、SR
周期配置、 ping包大小 等有密切联系, 实际环境中, 终端需要2 ~ 10 ms
的处理时延。在终端处理能力、子载波间隔和帧结构 等统一的情况下, 空口时延较长主要是受到了调度方式和ping 包大小 的影响。开启预调度可免 除 SR调度流程, 缩小空口时延。ping 包较大( 2000 B) 需要分包可导致时延增长。传输 + 核心网 部分时延主要与 核心网 部署位置相关, 核心网 部署越远, 所需传输时延越长, 通常情况下, 本地核心网 部署传输 + 核心网部分时延为1 ~ 3 ms, 邻省约6 ~ 8 ms。
【解决方案 】
网络侧开启预调度功能, 减小ping包大小( 32 B)。采用本地 核心网 部署。
【效果评估 】
缩小ping 包大小 后( 原2000 B, 现32 B), 空口时延缩小1 ~ 8 ms
。
开启预调度后, 空口时延缩小3 ~ 7 ms 。
核心网 本地化可缩小传输+ 核心网 时延9 ms左右。
终端能力查询次数多、4 G 锚点与NR 时间未同步导致控制面时延较长
【现象描述 】
NSA 终端从在LTE 发起随机接入( 发出MSG 1 ), 到在NR 完成随机接入( 收到MSG 2 ) 的控制面时延约470 ~ 620 ms( TUE 的1 . 7 ~ 2 . 2 倍), 其中B 段 、 C段、 D段时延分别为
100 ~ 166 ms, 320 ~ 444 ms, 7 ~ 8 ms。其中4 G 现网控制 面时延约
100 ms左右。
NSA 控制面时延B
NSA 控制面时延C
NSA 控制面时延D
【问题分析 】
NSA 时延定义为由LTE 控制面时延 + 添加NR 辅节点时延 + NR随机接入时延三部分组成。其中时延B : 从终端在LTE 发 出
Preamble( MSG 1 ) , 到终端收到 “ 第一条RRC重配 ( 含 5 G 测控 )” 消息; 时延C: 从终端收到包含辅节点测量配置的RRC重配消息, 到终端发出完成辅节点配置的RRC 重配完成 之间的时延( 测量+ 配双连接 ); 时延
D: 从终端在 5 G 发出 Preamble( MSG 1 ), 到收到 MSG 2 为止( 非竞争)。
( 1 ) B 段时延较高( TUE 的 1 . 4 ~ 2 . 2 倍) 问题: 初步定位与不同形态终端( 手机 / TUE) 信令流程差异有关, 如进行能力查询的次数差异( 终端初始接入时, 芯片 一查询 4 次, 芯片二查询 2 次), 包括 LTE 能力和 MR DC 能力( 流程示意图如下)。
( 2 ) C 段时延较高( TUE 的 1 . 9 ~ 2 . 7 倍) 问题: 初步定位与不同形态终端( 手机 / TUE) NR 搜索机制和测量时长差异有关。TUE 异频起测无需等待 Mesurement Gap; 而 NSA 终端需要等待, 若 Measurement
Gap 与 SSB 发送位置完全错开, 需更长时间。
【解决方案 】
网络侧可通过设置 NSA 的锚点与 NR 子帧同步 来降低 C 段时延, 该方案简单直接, 大部分厂商已支持( 方案示意图如下)
另外, 合理配置Time To Trigger 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时延, 如将
Time To Trigger 从 160 ms 调整至20 ms, C 段时延降低约140 ms。
【效果评估 】
C 段平均时延降低为以系统厂家一与芯片厂家 一配对为例, C 段时延从
444 ms降低到 250 ms 左右, 降低了76 %。
SSB 配置为1 / 8 波束覆盖性能差异
【问题背景 】
与 4 G 仅支持单广播波束相比,5 G 可支持 SSB 广播多波束扫描, 增强广播信道覆盖。 SSB 配置为 1 / 8 波束时的覆盖等性能差异, 需要进一步评估。
【问题分析 】
在外场测试过程中, 在基站覆盖的法线方向上,NSA 室外基站覆盖室内场景下, 实测覆盖能力:SSB 8 波束 > PRACH> SSB 1 波束 > PUSCH。如下图, 基站位于图中右侧方向,SSB 8 波束覆盖最远点为左边星点位置,SSB 宽
波束覆盖最远点为右边星点位置。 PRACH( Format 0 格式) 覆盖最远点位于左右两个星点位置中间。测试过程中, 相同物理点位SSB 8 波 束 RSRP 比宽波束 高 6 ~ 7 d B, SINR 高 6 ~ 7 d B, 但是速率接近。在 SSB 宽波束覆盖最远点位置, 上行业务信道无速率, 说明 PUSCH 覆盖先于 SSB 宽波束覆盖受限。具体过程如下:
热门文档
相关文档